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寻不见的八道湾

 

寻不见的八道湾

 

    “你们读过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吗?”“读过,课本里就有。”“那么,你们知道这个11号院与《阿Q正传》的关系吗?”

 

    文/王军

 

    前不久,笔者到北京市西城区中帽胡同访友,想顺便去看看八道湾胡同11号,那里是鲁迅和周作人的故居、《阿Q正传》的诞生地,不曾想一圈围墙挡住了去处,一大片施工中的楼房将胡同覆盖。行至赵登禹路,只见路边立着八道湾胡同的路牌,它本指着胡同的西口,可如今,一堵水泥墙和一排新盖的楼房已将胡同口封死。

    八道湾不存矣,这处路标如同墓碑。

    水泥墙上施工单位的公示牌显示,在围墙之内大兴土木的,是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的迁址工程。笔者不禁想起18年前的一件往事。

    1995年12月,得知八道湾胡同11号被划入北京华远房地产公司东冠英小区建设项目的拆除范围,笔者前去采访,在11号院的门口,与住在这条胡同的几位中学生攀谈起来:“你们读过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吗?”“读过,课本里就有。”“那么,你们知道这个11号院与《阿Q正传》的关系吗?”少年们支支吾吾答不上来,眼里充满了迷茫。

    在那一次采访中,北京市规划部门、文物部门的有关负责人向笔者表示:必须保留阿Q的诞生地,即责令开发商修改规划。此后,小区建设项目停滞,“阿Q的家”算是躲过了一劫。可如今,它竟被人从地球上抹掉了?

    怀着这一疑问,笔者在“首都之窗”网站上查阅到2010年12月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新址建设工程正式开工的息,后者称:“八道湾十一号的保留方案最终有了定论,这里将正式变身为学校图书阅览室,而整条八道湾胡同将被建成历史文化长廊。”

    如此说来,“阿Q的家”是被留在了围墙之中笔者不能入内的那堆正在兴建的校舍楼房里了。至于“整条八道湾胡同将被建成历史文化长廊”的说法,实与现状形成反差——整条胡同已不见了踪影,还有什么历史文化可言呢?

    八道湾胡同因为大小拐弯多达八处而得此名。1919年,为了全家能定居北京,实现早年曾经许诺的三兄弟共同生活、永不分家的愿望,鲁迅奔波半年,查遍了报子街、铁匠胡同、辟才胡同、护国寺等地,终于相中了八道湾的这处房产,并用尽多年积蓄及变卖绍兴家产和银行借贷所得约4000元,把它买了下来。

    此后,周氏兄弟寓居于此,鲁迅在此写就《阿Q正传》《风波》《故乡》《社戏》等9部小说,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编写了《中国小说史略》,翻译了《爱罗先珂童话集》。

    这处院落共有三进,并带一个西跨院,它虽偏处西北城,可在五四时期却是叱咤风云、文化名流争相前往的地方。周氏兄弟的一篇篇笔锋犀利的文章,当时尤如一枚枚巨弹从这里发出,射向专制文化的堡垒。一时之间,八道湾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镇、青年知识分子的精神圣地。陈独秀、胡适、李大钊在这里留下过足迹;1920年4月,青年毛泽东还叩开过这个院子的大门。

    1923年,鲁迅与周作人兄弟失和而迁出此院。日本侵华时期,居住于此的周作人出任日伪政府教育督办,沦为了汉奸,这段往事也成为历史的镜鉴。

    保护文物建筑是不能将其与周围的环境割裂开来的。1964年,《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即威尼斯宪章)提出:“古迹不能与其见证的历史和其产生的环境分离。”这已是文物保护的通则。将八道湾胡同整体拆除、仅留下一个11号院的做法是值得商榷的。

    当年,文学家俞平伯曾吟诗一首,描述八道湾一带的环境。他来周宅访问,通常是从什刹海龙头井转向西,经庆王府、护国寺,遂赋五律:“转角龙头井,朱门半里长。南枝霜后减,西庙佛前荒。曲巷经过熟,微言引兴狂。流尘缁客袂,几日未登堂。”如此诗意的环境,今日竟是玉碎了。

    2005年,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至2020年)》规定:“重点保护旧城,坚持对旧城的整体保护”,“保护北京特有的‘胡同-四合院’传统的建筑形态”,“停止大拆大建”。可是,大拆大建并未停止,八道湾胡同为此捐躯——在食其骨肉的校舍里,面对孤零零的盆景般的“阿Q的家”,三十五中的园丁们将如何向孩子们讲述这一段历史呢?(完)

 

刊于《环球》杂志2014年第5期

话题:



0

推荐

王军

王军

173篇文章 4年前更新

记者,著有《城记》《采访本上的城市》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