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走向城市的自觉

走向城市的自觉

 

    读他的书,我的脑海里不断浮现王阳明先贤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姚远以他的实际行动证明,在他这一代读书人当中,知行合一的精神不死!

 

    文/王军

 

    “在古都北京的最后时刻,在古都南京的最后时刻,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最后时刻,姚远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在这场惊心动魄、事关中国文化命运的拉锯战中,这位政治学博士以直面公共事务的勇气,高度运用理性,成为大拆除时代的对抗者、思想者和建设者。他留下的这一篇篇饱蘸赤子情怀的文字,已成为历史的一部分,见证了这个时代的局限与一位读书人的担当。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是我为姚远的新著《城市的自觉》写下的荐语。

    20068月,我在南京老城南拆迁现场采访,见到时年25岁、正在北京大学和早稻田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姚远;此前的610日,中国迎来了历史上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国务院为此下发《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指出:“我国的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不少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古建筑、古遗址及风景名胜区整体风貌遭到破坏”,必须“充分认识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可是,文化遗产日的设立与国务院的《通知》,并不能扭转南京古城的噩运,一场以“解危解困”为名,行房地产开发之实的大拆大建,正在将古都南京最可宝贵的历史见证——历经了一次次战乱而得以幸存的历史街区成片成片地抹去。

    值此关键时刻,姚远,这位南京曾经的高考状元,执笔《关于保留南京历史旧城区的紧急呼吁》,得到侯仁之、吴良镛、谢辰生、傅熹年、陈志华、宿白、郑孝燮、徐苹芳、梁白泉、蒋赞初等16位前辈学人的响应,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对此作出批示,促成《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于2008年出台。可是,这部历史性的法规并不能遏制推土机的欲望,对南京、北京等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拆除,须臾未曾停止,持续至今。同样持续至今的,是姚远的抗争。这构成了一幅历史的镜像,被真实记录在《城市的自觉》一书中。这部著作收录了2006年至2014年姚远的“战斗檄文”,按时间排序,第一篇文章即《关于保留南京历史旧城区的紧急呼吁》,它见证了中国设立文化遗产日之后,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经历的一段不同寻常的历史。

    对这段特殊的仍在发展中的历史,姚远这样写道:“近些年来,成片成片的历史街区在‘改造’的大旗下被夷为平地,历经千百年岁月形成的街巷肌理、鲜活的传统社区以及市井文化被毁于一旦。这场‘休克疗法式’的‘旧城改造’,对中华文脉的影响之深、之巨、之不可逆,堪称中国城市史上‘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这段历史不同寻常之处还在于,姚远不是在作孤独的抗争。当中华文化与社会和谐被逼入最危险境地之时,越来越多的人站了出来。“这些年古城保护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广泛的公众参与,都凝结着社会各界共同的努力。”姚远在《城市的自觉》一书中写道,“在北京、南京、福州、天津、哈尔滨、武汉、常州、定海等城市,从专家学者到志愿者,从记者到普通市民,在古城命运的历史关头,许多人怀着对乡土的热爱,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一次又一次地沿着梁思成先生、朱偰先生的足迹,以实际行动捍卫古城应有的尊严。”

    他所记录的公众参与成功案例包括:在社会各界的反对下,2007年北京东四八条拆迁被叫停、西四北大街改造项目搁浅,2008年北京市文物局宣布“圆明园里面的建筑暂时不会恢复”;在社会各界的呼吁下,2009年北京市文物局会同北京市规划委员会确定保留梁思成故居,南京市规划局宣布将坚持老城整体保护的原则,扩大保护区范围,确立了“鼓励居民按保护规划实施自我保护更新”的原则。

    这些成功是难得的,甚至是短暂的——尽管被纳入了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北京梁思成故居仍于2011年遭到开发商拆毁;尽管确立了整体保护的原则,南京古城仍在被大规模夷为平地。但是,这些难得的甚至是短暂的成功,仍然是历史性的,它们见证了中国社会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觉醒,预示了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确保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拥有强大的社会基础。

    作为一位政治学学者,姚远在亲历一场场文化遗产保护遭遇战之时,对中国社会的转型、公权与私权关系的调整,进行了深入思考。在《城市的自觉》一书中,他揭示了大拆大建横行于中国城市的制度基因,敏锐认识到这一现象的背后是公私利益关系的失衡:“由于尚未建立物业税的税收机制,严重制约了政府的税源,使得城市的公共服务投入不能正常回收。唯一的回收途径就是拆房卖地,通过土地财政的方法,用土地出让的收益支撑起公共服务的巨额投资”,而以此方式支撑的公共服务,在不动产税缺失的情况下,使社会财富的分配呈现“马太效应”,“市中心的购房者(通常更多的是富人),因公共服务的优化,房产不断升值,无偿成为公共服务最大的受益者”。他呼吁,开征物业税或不动产税势在必行;并认为,此项改革“决定了公众参与必将成为城市治理模式的一大变革趋势”。

    中国不动产税制改革,经十六届三中全会确定,十八届三中全会推进,已进入冲刺阶段。地权之再造、契约之重建,事关社会关系的重大调整,关系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关系已持续一百多年的中国社会转型能否冲出历史的峡口。阅读《城市的自觉》,我们能够加深对当下这一历史性时刻的认识。

    姚远是知行合一的学者,读他的书,我的脑海里不断浮现王阳明先贤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姚远以他的实际行动证明,在他这一代读书人当中,知行合一的精神不死!(完)

0

话题:



0

推荐

王军

王军

173篇文章 4年前更新

记者,著有《城记》《采访本上的城市》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