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耸人听闻,就没有人关注。于是,大家都耸人听闻!”
文/王军
我认识的一位外国作家前不久在美国出版了一本书,解密了一段鲜为人知的西方历史。“可是,左派说这书不好,右派也说这书不好。”他向我感叹,“美国现在太分化了!”
“也许,整个世界都如此吧。”我颇有同感,“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地球倒像是断成了两半。”
“都是互联网闹的!”作家笃定地说,“因为你不耸人听闻,就没有人关注。于是,大家都耸人听闻!”
难道不是吗?“到处是水,却没有一滴水可以喝”,两百多年前,英国诗人柯勒律治的这句感伤,被《娱乐至死》的作者尼尔·波兹曼用来描述当今失去语境的信息环境,它更像是对互联网世界的预言。
电视流行之时,人们曾抱怨它把受众变成了被动接收信息的“容器”,不像报纸那样给读者阅读的选择权。但这并不妨碍电视大举侵占报纸的领地。20世纪人类生活的重大改变,就是电视统治了他们的客厅。如今,则是鼠标统治他们的眼球。互联网赋予人们空前的阅读选择权,可是,在这个浩淼无际的信息海洋里,可以喝的水是哪一滴呢?
吸引眼球,便成为内容提供者殚精竭虑之事。当机械时钟从14世纪开始,将光阴的尺度从春夏秋冬、日落日出缩减为一分一秒之后,人类日渐失去对永恒的关心。当下,分秒之间的看与被看,意味着太多的营生,它早已不是卞之琳笔下的诗情画意——“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尼尔·波兹曼如此讥讽:“与其说经济学是一门科学,还不如说它是一种表演艺术,丰田每年的广告预算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诺贝尔奖获得者、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认为21世纪初期对世界影响最大的两件事情,一是中国的城市化,二是人类的新技术革命。1980年代以来中国掀起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城市化,2007年人类半数以上的人口寓居于城市,21世纪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世纪。此时,人类最新发展的基础设施就是新技术革命打造的“信息高速公路”。
不同的交通模式塑造着不同的文明形态。从驴载马驮,到轮船、火车,再到汽车、飞机,人类的交通能力不断跨越时空界限,并引发一系列社会变革。1969年美国军方将四所大学的四台计算机连接起来,成为互联网的雏型。从此,声势浩大的新技术革命风云激荡。如今,以网络化和多媒体化为特征的“信息高速公路”正在覆盖地球的每一个角落,人类的竞争也由过去的“大吃小”变为“快吃慢”,争分夺秒吸引眼球被奉为“物竞天择”之道。
人类的城市为此做好了准备。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德国人一如既往地显示了他们通过建筑技术改写历史的能力。德国馆陈列的“内置光导纤维的细致混凝土构件”、“OLED光瓷砖”等建筑材料,将过去十年以来迅猛发展的LED技术开启的“光时代”,推向更加精细的境界。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水立方”,通过LED进行外墙表演,已向全世界的建筑师下达了指令——在这个世纪,建筑的表皮将不仅仅是为了遮风蔽雨或遮丑露美,它已成为一种全新的媒介,将像电脑、手机那样,成为“信息高速公路”的终端。
德国馆展示的“OLED光瓷砖”。王军摄
“光时代”的建材已使一切皆可成为媒体。一睁眼,你就会被卷入永无止境的虚拟信息世界,不断地被人以耸人听闻的方式拉来扯去——人类的好奇心是那么容易“绑架”,在城市登上舞台的这个世纪,人类的娱乐天性将得到最大规模释放。也许,只有闭上了眼睛,他们的心灵才属于自己。
“娱乐至死”真的到来了吗?巴西的圣保罗在上海世博会上提供了相反的案例。2007年,圣保罗施行《城市清洁法案》,禁止所有户外广告。《纽约时报》惊叹:“想象一下一个没有户外广告的现代都市:没有广告牌、没有霓虹灯、没有布满文字信息的电子屏!”
“《城市清洁法案》是与污染斗争而必然形成的。”圣保罗市长吉伯托·卡萨比列举了水污染、噪音污染、空气污染和视觉污染的种种罪恶,“我们决定从最显著的视觉污染开始进行斗争。”
这场斗争换来了市民的欢呼:“这么多年以来,我终于能够看见圣保罗的城市面貌!”当地知名杂志VEJA评论:“此法律条款是一个罕见的胜利,它使公众的利益胜于个人利益,使秩序胜于混乱,使美胜于丑,使洁净胜于肮脏。”
圣保罗案例馆展示《城市清洁法案》实施前被户外广告污染的市容。王军摄
《城市清洁法案》实施后的圣保罗市容。王军摄
但在这颗星球上,圣保罗是那么另类。在这个世纪,技术与人文之战注定会旷日持久、越发惨烈,它将怎样决定人类的命运还很难预料。
我们已置身互联网这条“高速公路”。我们更容易彼此抵达,也更容易遭遇车祸;更容易大饱眼福,也更容易匆匆路过。
哪一头的力量会更大一些呢?(完)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