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工业文明催生的世博会,在2010年的上海,有了一次颇具人文色彩的转身。它展示了人类自我修正的能力,其能量与意义不容小觑
文/王军
如果你能改变你的城市,你最希望能改变什么?
9岁的艾莉在悉尼回答:“我希望我的城市里,没有汽车。”8岁的艾米丽在纽约回答:“我希望我的城市里,大家都骑自行车。”10岁的缇乐在约翰内斯堡回答:“我希望我的城市里能走路上学。”
而通用汽车对未来世界的描绘是:“汽车全方位实现自动驾驶,老人、小孩和盲人都能自己开车。”
这是上海世博会呈现的戏剧性场面,时值人类半数以上的人口寓居于城市之时,有着159年历史的世博会第一次以城市为主题举办。
10月31日,世博会大幕落下。它启发世人对未来城市的思考,还仅仅是个开始。
“城市化是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之一,它使人们的生活更加方便,并且还会促进科技的更新与进步。但另一方面,城市也带来了很多的问题。”上海世博会城市地球馆在记下艾莉、艾米丽、缇乐的心愿之后,对人类的城市写下判词,“它是能源的掠夺者和原材料的毁灭者,城市的迅速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交通堵塞、动植物种类灭绝等问题正在不断恶化中。”
支撑这一判断的证据包括:“地球用了百万年的时间,将地层中的动植物遗骸,慢慢转化为煤、石油、天然气和泥炭,而人类正在把它们消耗殆尽。过去的100年间,人类使用的化石能源数量超过了过去1000年的总和。当城市的能源需求日益增长,地层中的化石能源也日趋消亡”,“在夏威夷岛和加利福尼亚之间的太平洋里,积聚了很多高压涡流从沿海城市带来的垃圾,这些垃圾慢慢堆积,面积差不多有非洲大陆那么大了。”
大约公元前5000年以后,人类最早的城市出现在今日伊拉克境内的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两岸。那一刻,人类完成了从猎人和采集者到农民,最终成为市民的演化过程。人类的生产力获得了一次大跨越,足量的粮食剩余使部分人群能够脱离农业而寓居于城市之中,人类第一次产生了市民阶层,形成了由市民组成的利益联合体——城市。
人类文明从此进入崭新一页:城市这个庞然大物,开始同文字一样,实现着人类文化的积累和进化;人类文明的每一轮更新换代,都密切联系着城市作为文明孵化器和载体的周期性兴衰历史。
“城市最明显的、第一位的特征在于,它们就像一个活的有机体,汲取资源,并排放废物。随着它们变得越大、越复杂,它们就越依赖于它们的周边环境,就越显示出顺应周边变化的脆弱性。它们既是我们的荣耀,也是我们的祸根。”曾担任多位英国首相顾问的牛津大学格林学院院长克里斯平·蒂克尔提出忠告,“在大自然中,我们不是唯一构成自然界的生命体。”
这样的哲学观被柏林德立策划公司准确地表达在城市地球馆内,它以中国文化的金、木、水、火、土为不同单元,细剖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文明在巨大进步中留下的同样可观的阴影。
“如今,人为的猎杀成为了物种在短时间内绝种的重大原因。城市化以及人口的爆炸性增长对地球的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损害。”城市地球馆举出近50年来已经灭绝的物种——墨西哥灰熊、爪哇虎、白鳍豚、金蟾蜍、呆秧鸡、也门瞪羚,作出这样的判断:“每一座新城的建立,每一次城市的扩张,却都意味着对自然的破坏。在未来的城市里,自然,可能只存在于昨天的相片里。”
如此说来,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呢?
“世博会的口号从英文直接译过来,应该叫‘更好的城市,更好的生活’。”北京一位资深翻译家对本刊记者说,“如果说‘城市,让生活更美好’,那是不是说乡村就让生活不美好了呢?”
关于世博口号,曾在2000年出任上海世博会申办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的徐匡迪回忆道:“我们考虑到各国价值理念、宗教信仰不同,要想全世界都能接受,意识形态色彩太强不行。因此,最终我们选的是‘Better City,Better Life’,中文翻译成‘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个口号在网上搞了个调查,得到70%多的人投票支持。”
“有人反问:‘难道只有城市生活更美好,乡村的生活就不美好吗?’实际上,我们还确定了几个副主题,其中就包括‘城市与乡村的互动’。”他说。
1950年代以来,世界城市人口增加了4倍多,拥有或超过10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数量从2座增加到2005年的20座,其中有17座是在发展中国家。
1980年代以来,中国掀起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城市化,助推人类城市化水平在2007年迈过50%大关。在这场城市与乡村的空前互动中,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今年可望达到47%。
“到2025年之前,中国还将有3.5亿人涌入城市。”世界自然基金会亚太区总监伊莎贝拉·路易斯,今年9月在中国(天津滨海)国际生态城市论坛上说,“如果要搬入的3.5亿新市民沿用当今城市的消费特征和生活方式,将会对环境造成极大的压力,包括自然资源的获取、能源供应、清洁水、废物管理与空气污染。”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的一份报告指出,中国70%的江河水系受到污染;流经城市的河流95%以上受到严重污染;1/3的国土被酸雨覆盖,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中国占了16个;4亿城市人呼吸不到新鲜空气;每年200多万个癌症死者中,有相当比例与环境污染有关;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占GDP的10%左右,“能否以较低的能源需求和较少的环境污染完成较高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业结构能否顺利实现升级”。
“中国比欧洲和美洲更适合建设全世界第一个真正的生态城市。”芬兰学者埃罗·帕洛海莫在中国(天津滨海)国际生态城市论坛上说,“生态城市是一种产品,将来可以从中国出口到其他国家。”
世界自然基金会提供的数据显示,从现在到2020年,中国新建的住房约等于欧盟15国至2002年的建筑总量。这暗示了中国建设生态城市的巨大机会,也意味着中国的城市化模式将一如既往地对人类城市化质量施以关键性影响。
在这个过程中,生态城市会成为“中国制造”或“中国创造”吗?
美国物理学家和生物学家刘易斯·托马斯这样描述蚂蚁世界:“作为一个庞大的群体,它们与人类太相似。它们培育真菌,饲养蚜虫作为‘家畜’。派遣军队去打仗,使用化学喷雾发出警报,迷惑敌人,捕捉奴隶……它们无休止地交换信息。除了看电视之外,它们什么都会干。”
“如同其他成功的动物一样,人类也学会了适应新的环境。”克里斯平·蒂克尔在《小小地球上的城市》一书的导言中说,“但是,与其他动物不同的是,人类达到了从取得成功向轻而易举取得成功的飞跃。他们之所以能达到这一飞跃,是因为他们具有其他动物无可企及的让环境为自己所用的能力。”
自250年前工业革命开始以来,人类的行为造成了整个气候体系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伦敦的人口从1800年约90万人猛增至1900年约650万人。与之相伴的是,19世纪之后,泰晤士河就不再封冻。
上海世博会上,世界气象馆记下这一系列事实——
1952年12月,英国伦敦发生了历史上最恶性的烟雾事件,造成4000多人死亡。
1957年,科学家在夏威夷冒纳罗亚山顶上,开始对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精密观测。
1960年,查尔斯·基林观测到了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事实。
1985年,科学家在南极上空发现臭氧空洞,并指出氟利昂是罪魁祸首。
20世纪末,英国棕柳莺的春季回归,较20世纪初提前了约两个星期;中国上海、南京等地桂花在严冬开放;中国东部森林带呈整体北移之势。
2007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第四次评估报告显示,近百年(1906~2005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上升0.74摄氏度;20世纪全球海平面上升约0.17米;全球大部分地区积雪退缩。
“资源的不断减少,引发了更加疯狂的矿藏开采,随之而来的,将是资源的枯竭。”城市地球馆显示:为了生产1公斤塑料,需要5公斤相关的制作材料;为了生产1公斤纸,需要15公斤相关的制作材料;为了生产1公斤金,需要5.5万公斤相关的制作材料;为了生产1公斤铝,需要37公斤相关的制作材料;为了生产1公斤铜,需要348公斤相关的制作材料。“千万年来,地球可以吸纳并消化人类制造的垃圾。而过去的150年间,地球无法消化的垃圾大量出现了。汽车轮胎、塑料、放射性物质和电子垃圾与日俱增、堆积成山,人类正急迫地寻找着处理它们的方法。”
与之相关的数字是:每年世界范围内的垃圾量为120亿吨;预计2020年大约产生180亿吨的垃圾;全世界每年被废弃汽车轮胎达到15亿个;废弃的电视机、荧光屏、手机、冰箱、洗衣机和娱乐电器均含有剧毒的重金属,每年产生的类似电子废料多达5000万吨。
克里斯平·蒂克尔感叹:“最后一次从外层空间来的物体所造成的破坏发生在6500万年以前,它结束了恐龙家族对地球的统治。当未来的考古学家考察上一个250年的遗存的时候,他们会发现在生物学方面和过去任何时代一样严重的不连续。他们将会发掘出的不是丰富的化石,而是大量的塑料袋和其他的人类废弃物。目前,我们还很难估量这一切对于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统的影响。”
本届世博会展现了多元文化的魅力,及对人类未来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技术。
人类的文明史始终伴随着人类交通能力的进步。自古而今,我们可以看到,人类对野马的驯化使人类的活动半径大大提高;对船舶的使用、运河的开凿更增强了这种能力;近代以来,火车、汽车、飞机的发明与广泛使用,使人类的交通能力增至一日千里的境界;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数码科技革命,更是大大地“变小”了地球;目前,互联网沟通已使人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媒体时代,它大大加快了人类的全球化进程。
可以说,人类半数人口进入城市的时代,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也是一个新媒体时代——一个人类的沟通能力空前提高的时代。
本届世博会上,LED技术广泛采用,一些国家,像德国展示的“内置光导纤维的细致混凝土构件”、“OLED光瓷砖”等技术,已让人们真实感受到一个无所不包的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同时,像巴西的圣保罗,对城市广告——“视觉暴力”的清除,则表现了一种相逆的取向。可以说,LED及光导技术的成熟,已使“一切皆可为媒体”,这种巨大的技术进步,势必伴随更高的伦理风险,《美丽新世界》《娱乐至死》所表述的人类末世情境,会成为现实吗?
可以肯定的是,在这个科技空前成长的时代,人类未来面对的问题,更多的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社会与伦理问题。由是而观,本届世博会上,通用馆虽一如既往地展示了汽车通行技术的可能性,甚至喊出“人人皆可驾驶”的口号,并设计了相关产品,且与1939年纽约世博会上鼓动汽车进入家庭一样,引得观赏者无数,但不再有规划师与通用的新口号呼应。在世博会上,人们看到的更多是对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的呼唤,对人文价值的回归——虽然这仍有很强的不确定性。
在过去的六个月里,5.28平方公里的上海世博园,成为了步行与公交的乐园。马德里在这里喊出的口号是:“恢复行人专用空间,减少路面交通目的是把城市归还给它真正的主人翁:人。”伦敦在这里展示了它正在经历的一场交通方式变革:市长鲍里斯·约翰逊在引导整个城市的自行车革命。伦敦市民可以从全市的400个自行车停靠点的6000辆自行车中,任意租借一辆。目前,伦敦每天的自行车行驶量为50万次。据估计,这个计划将帮助伦敦再增加4000辆次。伦敦拥有12个自行车高速通道,安全、快捷、连贯的道路使骑车人可以方便地从郊区到达市中心。
被工业文明催生的世博会,在2010年的上海,有了一次颇具人文色彩的转身。它展示了人类自我修正的能力,其能量与意义不容小觑。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