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北京交通的战略与战术之困
文/王军
9月7日北京市交管局宣布全市机动车保有量超过450万辆之后,9月17日的一场小雨就让这个城市的交通“瘫痪”——晚高峰拥堵路段峰值超140条,打破今年年初因大雪造成90余条拥堵路段峰值的纪录,其情形堪比2001年“12·7”雪后大堵塞。有网友“支招”:“近期在北京出厂销售的小轿车驾驶、副驾驶座位全部改装成坐便模式(附安全带)。”这虽是玩笑话,但照这个架式堵下去,如何在车内“应急”,北京人还真得拿出预案了。
2001年“12·7”雪后大堵塞时,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不过100来万辆。近9年来,面对机动车“疯长”之势,北京市使尽各种招数,能将全市交通维持在目前状况实属不易。但既有的交通政策已被透支到极限。以东郊通州为例,那里的上班族早高峰乘公交车或自驾车进城,一入高速路便开始大排队;乘地铁则苦不堪言,挤不上车已是一“景”。此种情况在各个城区日益恶化,北京交通确已进入最痛苦时期。
北京是世界上少有的各种交通方式“均衡发展”的大城市——公交车、小汽车、自行车加步行的出行率均各占1/3。北京与纽约虽都是高密度城市,但纽约90%以上的出行是靠公交完成的;北京与洛杉矶虽都鼓励小汽车发展,但洛杉矶为让小汽车开起来,在近一万平方公里的区域里,低密度地蔓延城市;北京与波哥大虽都发展快速公交(BRT),但波哥大是在短短两年内,用快速公交覆盖全市主干道,瞬间摆脱了对小汽车的依赖,而北京只是选择个别路段作为快速公交“样板”。
北京想长出纽约的身段,运用的却是洛杉矶的交通政策,还想干一点波哥大那样的“公交优先”,结果是任何一种交通方式都陷入困境,甚至连走路都不方便了——是为北京交通的战术之困。
在战略层面上,北京的交通拥堵,是由于长期以来在老城上面建新城,导致就业机会过度集中于市中心区,大量工作人口不得不到郊区居住,激起城郊之间的交通大潮。对此,规划学家梁思成、陈占祥60年前已有预见,他们提出新旧城市分开发展,以平衡分布就业功能的应对之策,却被批判为“企图否定天安门作为全国人民向往的政治中心”。
2005年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已认识到单中心城市结构之弊,提出重点发展新城的战略目标。但近年来,北京的就业功能仍是通过拆迁改造向中心区集中,居住功能仍是通过城市扩建向郊区蔓延,大规模跨区域的交通就这样被一如既往地制造出来,终致北京的交通被调侃为“一天只堵一次,从早堵到晚”。看来,北京应对交通之策,从战略到战术,都该进行一番省思与调整了。(完)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