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评论称大城市应反思公共政策 让弱者有尊严
2010年04月29日 03:08 来源:CCTV《新闻1+1》
视频链接:http://bugu.cntv.cn/news/talk/xinwen1jia1/classpage/video/20100428/101036.shtml
主持人(董倩):
欢迎收看《新闻1+1》。
截止到去年年底,中国城镇人口已经超过了6亿,城镇化水平是46.6%。再过五、六年,这个数字将达到并超过50%,换句话说,中国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城市社会。那么未来的几年,中国的城市如何能够在生活在其中的六、七亿人,能够感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呢?即将举办的上海世博会,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播放短片)
工作人员:
观众非常多,这让我们发现,如果人太多,栏杆可能会难以承受,因此我们在做一些小的改进。
工作人员:
测试缆车在24小时运营的情况下,会不会产生任何的危险。
接待人员:
我们是接待人员,我们在培训。
解说:
本周一,随着上海世博会最后一次试运行结束,主办方也发现了很多问题,园区里的工作人员依然要对展馆的每一个细节进行查缺补漏,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国家或地区的展馆能够展现最美的一面。
上海市民:
各方面都准备好了,感觉到很自豪,作为中国人我感觉到很自豪!
湖南游客:
城市很干净的,管理也很有序。
厦门游客:
看了(这环境)人心情很舒服!
字幕提示:低碳
解说:
大多数参观者似乎对于世博会展现给大家的城市样态表示满意,“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宣传语,也让人们对于城市究竟如何让生活更美好产生了好奇。
在这里,园区里跑着的大小型观光车都不是烧汽油,而是用电能,达到零碳排放;餐厅的吊顶是用废弃的玻璃瓶子做成,在屋顶自己种的蔬菜,干净的可以摘下来直接吃掉。
记者:
这个餐具是可食用的,游客在吃完了食物之后可以顺便把餐具也吃掉。
字幕提示:人与环境
解说:
建筑的墙壁本身可以产生能源,绿地可以收集雨水,垃圾丢入垃圾通道之后会被吸走,自动分类。
本台记者 朱虹:
它的下面都连着垃圾输送管道,只要这里面的垃圾一满,它会马上被自动地吸走,然后飞快地送往处理站进行处理。
字幕提示:便捷
解说:
园区里2000多个像这样的直饮水龙头,让人能在百步之内就有饮用水喝。
根据男性单次上厕所时间是女性的四分之一这一调研数据,园区里按1:2.5的比例修建了厕所。
工作人员:
我们根据男女比例使用的不同,可以做及时的调整。
解说:
低碳、环保、便捷,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处,这一切似乎解答了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的思考题。如今,理想城市的一种状态更在这个5.28平方公里大小的世博园里上演。
字幕提示:文明的城市
解说:
文明排队,有秩序的等待,甚至下雨的时候为了怕把旁边人的身上滴上雨水,排队的人两人共用一把伞。人与人之间没有冷漠,有的只是热情、礼貌和面带微笑。
参观者:
总体感觉挺好的,见的不文明现象不多。
解说:
在世博园里,看不到争吵,听不到喧嚣,车不再冒黑烟,花红草绿,人们礼貌相待,秩序井然。在未来的6个月里,世博园这个浓缩的理想国,将展现给人们理想城市带来的改变。但是,如何让这种理想城市最终成为我们未来的生活,我们希望2010上海世博会提供给我们的是开创未来的智慧和动力。
主持人:
今天我们演播室特别请到的是《瞭望周刊》的高级记者王军先生,王先生曾经长期关注城市规划和建设。曾经写过《城记》,《采访本上的城市》这样的书。
首先一个问题,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但是我们知道城市和城市是不一样的,比如说这次参展有发达国家的城市,因为它们处在城市化的进程当中,而且它们城市化率已经很高了。还有一些正在城市化,城市化率比较低的,比如非洲国家。作为我们处在其中这样一个城市化非常迅速的国家,我们都应该看到些什么?
王军(《瞭望周刊》高级记者):
我觉得,现在应该共同看到的是,我们面对未来必须共同承担的一份责任。为什么?因为在2008年的时候,人类一半的人口进入了城市,我们会看到,在这个地球上,因为城市而带来环境承载分布的情况不是那么让人感到乐观。比如说在1993年的时候联合国有一个《环境大纲》,显示的数据,欧美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了70%多,欧美的城市人口只占整个世界人口的28%。像北美地区,它的城市所消耗的能源加起来是非洲整个城市能源的16倍,是亚洲和南美的6倍多。所以有人会担心,如果发展中国家也不断地达到欧美70%的这种城市化率的话,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就会遇到很大的麻烦。
主持人:
那您看我们能从欧美国家学什么?因为他们走过的是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现在他们跟我们面对的是同样一个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我们能从他们身上学到些什么?
王军:
我觉得我们应该看到,他们上个世纪下半叶以来一直在检讨自己的错误,检讨自己曾经走过的弯路。实际上这个过程是一个蛮有意思的过程,因为在近代以来所有的规划学家都认为城市本身是问题的制造者,因为工业进入了城市,因为公共卫生的问题、疫病的流行,他们认为城市的高密度带来了这些问题。
在19世纪下半叶以来,这些规划学家就希望能够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疏解城市,降低它的密度。当这种降低后来被绑上了汽车的轮胎,就出现了大量的“汽车城市”,你比如到美国的西海岸去看,后发的那些美国城市都是很低的密度,像洛杉矶,那种大幅度的蔓延,恨不得从北京蔓延到天津,全是低密度的社区。这种情况本身就带来了过度对汽车和能源的一种依赖和消耗,所以他们从60年代就突然发现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了。
主持人:
所以通过这样一次世博会,可能对于我们正在迅速发展中的城市化来说,可以看到很多未来发展的方向,并且考虑以前曾经出现过的问题。
王军:
对。
主持人:
这次世博会的主题叫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我们更愿意把它理解成为一个祈使句,表达我们心中对于未来城市美好发展的一种期盼。
接下来我们会继续关注,上海世博会到底会对我们未来城市的发展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和改变。我们的节目稍后继续。
(播放短片)
解说:
5.28平方公里的上海世博园,就是一个未来城市的缩影。距正式开幕还不到2天,而在这个小小的城市里,吃的、用的、看的、行的,公共设施的设置等等,主办方正在抓紧时间,让每一处细节都力求完美。
上海世博会德国馆施工人员:
我们在改进一些细节,让灯光变得更加漂亮。
徐漪(上海世博局信息化部工作人员:)
在外观上有一些受损的,或者是有一些漆掉了,我们再补一补,补一点防水的东西,因为风雨大的话,可能对外观有些影响。
俞正声(上海市委书记):
真实的上海不是世博园,真实的上海是上海的全体,上海有很多群众居住的很困难,有很多地方危棚简屋是存在的,这是上海的真实情况。我们解决这个问题还要付出相当大的努力,也就是说,我们迎接世博会不是用一个十全十美的上海去迎接的,不可能的,那不是真实的上海,真实的上海是有它前进的一面,有它好的一面,也有很多困难和问题。
解说:
园区内、园区外,接下来的6个月,很多参观者或许会感觉到巨大的反差。5.28平方公里的世博园外,大部分人、大部分时间需要面对的还是真实的城市生活。
同期:
世博园内首批直饮水台日前交付使用,世博园四个片区内共设置102个饮水点,每个饮水点有8到12个出水口,可供1172人同时使用,每天供水15个小时。
解说:
如此干净、方便的饮水,在我们现实的城市还是一个奢望。来自国家发改委的数据,在我国655个城市中,现在有近400个城市缺水,其中约200个城市严重缺水。城镇的空间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相适应的问题,现在越来越突出。
同期:
上海世博会的园区公共交通全部采用电动汽车、超级电容汽车和清洁能源汽车,实现了园区交通的零碳排放。
字幕提示:2010年4月28日 北京
同期:
目前看,出城方向流量已经比较大了,从十条桥到工人体育场北门,这一段的由西向东方向车非常多。另外,在上一时段……
解说:
走出世博园,现代城市的交通正在困扰着城市里的每一个面孔。数据显示,在我国主要大中城市中,北京的交通拥堵状况最严重,道路畅通时北京市居民平均每天上下班在路上的时间为40.1分钟,道路拥堵时为62.3分钟,每月北京居民由于道路拥堵产生的经济成本高达335.6元。其次是广州和上海。
除了汽车拥堵,还有城市空气污染。其中,贡献最大的就是汽车尾气。
乔全生(AECOM中国区总裁 城市规划设计师):
世博其实代表一个精神,是人类思考他们现在生活的状态。我觉得未来城市的建设,可能更多地是在红线和红线之间的空间里面,包括它的开放空间、公园、道路、公共交通,步行的空间。
同期:
目前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趋势不会改变,到“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化水平将达到并超过50%,进入城市社会。
解说:
据联合国统计,2008年全世界50%的人口已经进入到城市和城市的周边,而在中国,每年也会有1500万的人进入城市。到2025年,中国会有近三分之二的人口居住在城市,这是一个看得到却仍然充满了很多未知的未来。城市,会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吗?2010年上海世博会所确立的这个主题,在让我们有机会点滴回望人类发展成果的同时,也会给我们更深沉的思索,那就是整个国家的未来。
主持人:
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是如何看待,上海世博会将会给未来的城市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和改变,我们来听一听他的看法。
(播放短片)
俞正声:
世博会的理念,照我们中国的说法就是“城市要和谐发展”。和谐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城市跟自然的和谐,一个是城市中间人和人之间的和谐。城市管理更注重的是,怎么样让我们的管理更加符合群众的需求,这方面我们有很多的问题,也有很多的矛盾,还有很多的困难,需要找到新的办法。
城市发展理念方面,我想我们学习的会更多,世博会对我们的影响,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包括城市发展的理念,包括技术的进步,包括怎么利用世博会带来一些新的思想、新的技术,用在我们上海的未来发展中间,这个已经成立了课题组,正在研究。
主持人:
王先生,刚才我们看过那个短片,也听了俞书记对于未来城市发展的一种构思。然后我们就发现,把世博园里面的一些理想,要真正和世博园外的现实接轨,恐怕还是有一定距离的,您觉得这个距离反差大不大?
王军:
怎么说呢?这也是一个必然,为什么?我想到世博会有一句名言,“一切始于世博”。当我们第一次在世博会上看到电视机的时候,你会说我现在还没有拥有一个电视机,但是我以后会拥有,也许很快会拥有。所以我想,世博会里面看到那么多好的理念,有一个理念我们并不陌生,比如丹麦馆展出的自行车,它怎么是一个未来的事物呢?其实我们已经拥有过了。我记得20年前我来北京读书的时候,就天天骑自行车,那个时候北京是个自行车的王国。
主持人:
王先生您刚才说的“一切始于世博会”不假,电视、电灯、电梯都是始于世博会,而且我们在当时觉得这是梦想的东西,我们都拥有了。可是城市对于很多人来说还是一种梦想,这种梦想未来我们能不能拥有?
王军:
当然,这是毫无疑问的。虽然城市有很多麻烦,因为城市就像人性一样,它有两面,有非常美好的一面,也有非常问题多的那一面,刚才我看到俞书记讲的那些话,我觉得他讲的很全面。
人类当然是不断地来面对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我来看这届世博会,我觉得人类的一半进入到城市了,我看到黄浦江畔的这个地方,现在全世界都在反思工业文明的时候,黄浦江畔扮演了一个什么角色?它集中的展示了人类面对未来城市的一种情感。
主持人:
有这样一种现象,我不知道这叫不叫反差。就在前不久,有一本杂志说“逃离北上广”,北京、上海、广州。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他们觉得在大城市生活,生活不美好,所以我才要到二、三线城市,甚至要到更小一些的城市,他觉得那样没有更多的压力,生活压力、精神压力,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王军:
这种现象我觉得有两方面。一方面,如果这些大城市大家都来竞争,竞争的人口多了,那么就会遇到一个问题,可能它的成本就会上去,这是一个外部情况。一个内部情况就是,这些城市本身能不能提供非常好的公共服务,这也是一个问题,比如说住房的保障。
主持人:
如果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话,为什么有一些年轻人,甚至数量似乎是在增长的这些年轻人,选择逃离大城市呢?
王军:
我觉得这是需要我们来反思的,需要我们在我们的公共政策上进行反思。比如说,我注意到有很多也许十年之后是非常棒的购买力,比如大学毕业生,他们突然发现在这些一线城市里面,甚至二线城市里面,都觉得是一种非常困难的生活境况。那我们就一定要反思,我们现在的公共政策是否恰当。
主持人:
您对城市这么多年的研究,美好的城市应该是什么样的,适宜人居住的城市应该是什么样的?
王军:
我觉得,适宜人居住的城市就看这个城市怎么来面对弱者。我看一个城市主要是看这些方面,看这个城市的弱者能不能在这个城市有尊严的生活下去,我很看重这个方面。
主持人:
但是也要兼顾,比如说现在成为一种主流的,比如说是不是绿色,是不是低碳,这也是美好城市必备的一些因素?
王军:
对,这些当然是。我觉得这些东西实际上混杂在一起的,比如说低碳的这些城市,它必然是一个成本比较低的城市,必然不是一个大家开着车到处乱跑的城市。反过头来说,它是一个可以走路的城市,是一个在街道上有很多机会的城市。这种城市恰恰是弱者能够继续生存下去的城市。
主持人:
那我们就回到这次上海世博会来,我们怎么去理解,我们从中能够看到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对我们更多的人来说,能有什么样的启发?
王军:
我觉得,我看上海这一刻的状态,我就特别看重它的外滩改造工程。外滩以西是浦西,是可以走路的地方。浦东新开发的,感觉什么东西都得车进车出,都得开车,实际上力度不是那么高。外滩那个地方造一个立交桥,刚才那个短片里面有一个立交桥,实际上是外滩的所谓“亚洲第一湾”,造好了十年,上海把它拆掉了,把过境交通埋到地下,地面上让人能够行走。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