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万寿山西侧正在兴建的庞大建筑,已使清宴舫一带沦为“盆景”。王军摄
请珍惜颐和园人文山水环境
混凝土屏障已对故宫形成压迫之势,紫禁城壮美的天际线已大为逊色。颐和园会成为下一个故宫吗?
文/王军
有清一代,皇家在北京费力最多的营造事业即西郊园林。这一带,最著名的三山五园,从海淀镇至西山连绵不断,分别是畅春园、圆明园、万寿山清漪园、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三山五园汇集了中国风景式园林的各种类型,包括人工山水园、自然山水园以及自然山地园,凝聚了中国古典皇家园林艺术的精华。
历经时代变迁,如今,三山五园保存完整尚对外开放者,徒余万寿山清漪园,即颐和园(清光绪重修清漪园后改称此名)。它是三山五园中最后建成的一座行宫御苑,是乾隆皇帝数次下江南之后,醉心仿造江南景色的自然山水园。站在颐和园东岸远眺,万寿山、西堤、玉泉山、香山层次分明,尽收眼底,万寿山佛香阁与玉泉山的“玉峰塔影”互为衬托,如诗如画。在大气磅礴的自然环境中,建筑物的点缀恰到好处,诚是多一分不可,少一分也不可。
可是,笔者近日泛舟颐和园昆明湖,眼睛被深深刺痛。朝北望去,万寿山西侧,可见远处一幢庞大建筑正在兴建,其体量几乎遮挡了一处山丘,并在视觉上压迫颐和园内建筑,使清宴舫一带沦为“盆景”,甚至对万寿山的景观造成影响;朝东望去,中关村商务区的一幢摩天大楼如同一根粗壮的烟囱突兀而起,使颐和园内十七孔桥的景观大大失色。
随着北京城市建设摊大饼式蔓延,位处西郊的颐和园已被城市道路圈围,其周边地区的开发如火如荼。而这一带,又是人文生态最为敏感的区域,其规划建设,当是慎之又慎。
笔者不禁想起北京故宫周边建筑环境的保护问题。1980年,世界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在纽约向清华大学访美代表团发表演讲:“故宫!金碧辉煌的屋顶上面是湛蓝的天空。但是如果掉以轻心,不加以慎重考虑,要不了5年10年,在故宫的屋顶上面看到的将是一些高楼大厦。但是,现在看到的是多么壮丽的天际线啊!这是无论如何都要保留下去的。怎样进行新的开发同时又保护好文化遗产,避免造成永久的遗憾,这正是北京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学术界的呼吁下,1985年北京市出台《北京市区建筑高度控制方案》,提出以故宫为中心,分层次由内向外控制建筑高度;1993年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也把建筑高度的控制作为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一项重要内容。可是,突破规划要求的高层建筑还是在北京旧城之内大规模建设,混凝土屏障已对故宫形成压迫之势,紫禁城壮美的天际线已大为逊色。颐和园会成为下一个故宫吗?
北京因为建筑高度失控而被破坏的景观,还包括:上世纪五十年代,北海五亭龙西侧,高层建筑拔地而起,五龙亭遂成“盆景”;上世纪八十年代,积水潭医院盖大楼,使燕京八景之一的“银锭观山”沦为“银锭观楼”;同一时期,农业展览馆东侧兴建高层住宅,使这处精美建筑的街道对景黯然失色;上世纪九十年代,明代建筑——北京内城东南角箭楼附近,高层建筑无序发展,并争相顶戴各式各色的屋顶“巨帽”,喧宾夺主;进入新世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堂东侧,高层住宅以不可一世的势头建设……这些不和谐的建筑,直白地呈现在重要的景观节点上,对城市的伤害可想而知。
国际上,因为建筑高度控制不力而对城市景观造成破坏的案例,也不胜枚举。巴黎蒙巴那斯高塔的建设即著名一例。这处位于巴黎老城区的大楼200多米高,落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刺破了平缓开阔的城市天际线,招致市民反对,被讥为“巴黎的墓碑”。此后,巴黎当局严格控制建筑高度,确保不再发生类似事件。
北京市已有建筑高度的控制法规,可每每不济于事,令人忧虑;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北京市也出台了管理规定,可这些规定应该如何防止颐和园周边超高建筑及过度城市化的无序蔓延,同样令人忧虑。
颐和园是统一设计、一次建成的历史名园,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代表了中华先人营造园林的杰出智慧,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形载体。我们今天的建设,实不该背离这样的传统,实不该使这一处名园受到伤害。(完)
刊于《环球》杂志第19期,2013年10月1日